1939年春天,关于日本赤本大佐被八路军俘虏的消息在日本各大军营中迅速传开,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。毕竟,赤本不仅是日本天皇的表弟,还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权势。他来中国时,驻华的日军将领们无不感到紧张与不安,这次他竟然落入了八路军之手,这让日本的高层更是心惊肉跳。日方迅速决定与八路军进行谈判,希望借此交换赤本的安全。然而,捕获赤本的正是让整个日军都感到胆寒的包森,他的名字几乎成了日军谈之色变的代名词。
日军一直流传着一句话:“宁可与鬼打交道,也绝不与包森有任何瓜葛。”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包森的经历为何让日军如此恐惧?他的抗日传奇故事又充满了怎样的英雄气概?
包森,陕西人,出身贫寒,早年便感受过人民的疾苦,也亲眼见证了国家的兴亡变迁。正是这些经历,早早地让他萌发了强烈的爱国之心与改变家园的梦想。小时候,他就开始接受革命启蒙教育,渐渐明白了什么是国家的命运,什么是人民的未来。学生时代,他便在日记中写下了一首饱含热情的爱国诗篇,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与渴望复兴的豪情。
展开剩余82%1927年,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不幸遇害的消息传到蒲城,包森深受震动,在学校组织的追悼大会上,他泪如雨下。面对满堂的师生,他无所畏惧,愤怒地站上讲台,斥责张作霖等军阀的暴行。在九一八事变之后,包森积极行动,带领当地学生和爱国人士组成宣传队,四处开展抗日活动,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。这一举动不仅让他与国民党发生冲突,还因此被开除学籍,视为“眼中钉”。
1932年春,包森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,开启了他为国为民的革命征程。虽然历经数次被捕与关押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。他利用在监狱中获得的机会,学习先进的革命理论,鼓励狱友们保持斗志,并传播革命思想。西安事变后,包森与其他政治犯一道被释放。特务营的营长宋文梅是党内地下工作者,他提出如果包愿意回家,他可以提供路费;但如果包愿意继续奋斗,便可留在部队。包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:“只要不打跑鬼子,我绝不回家!”
1937年初,包森受党的委派,前往延安学习,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干部。随即,他被安排带队前往河北遵化地区。当时,冀东地区的日军横行无忌,局势十分紧张。八路军在此地区的力量薄弱,武器装备也极为落后,抗敌的前景堪忧,许多人对包森的前景并不看好,但包森却坚定信念,认为局势能否改变,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决心和智慧。
包森深知,想要战胜强敌,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协作。于是,他首先与八路军战士们一起,向百姓宣传革命思想,发动人民参与抗战。包森的号召力引起了许多有志之士的响应,不仅增加了八路军的兵力,也让抗日力量得到了迅速壮大。接着,他带领这些新加入的队伍开始反击日军,让日军感到极度头痛,纷纷派出大量兵力四处搜寻包森的踪迹。然而,包森总是神出鬼没,如影随形,他的游击战术让日军疲于奔命,每一次围剿都未能如愿。
包森的战术机智且多变,他对地形了如指掌,善于在丛林中与日军打游击战,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防线薄弱之处。每当夜幕降临,包森便带领队伍埋伏在丛林中,趁机对敌军发动突袭,令日军防不胜防,疲惫不堪。日军指挥官冈村宁次曾公开表示:日军在冀东已是疲于应付,而如果再遇到包森,他们的处境只会更糟。由此可见,包森的军事才能让日军无比忌惮。
随着包森的名声越来越大,一些汉奸开始惶恐不安,生怕包森会找上门来算账,于是暗中密谋投降。当时,日本为了打击包森,决定派出赤本大佐,这位天皇的表弟,带着极高的威望前来“镇压”包森,想通过赤本的身份来威慑他。可包森对这一切嗤之以鼻,反而以轻蔑的态度接纳了这一消息,并故意放出愿意谈判的信号,赤本大佐自以为威望足够,便心满意足地带着两名随从赶往包森的驻地。
然而,包森早已心中有数。在村口,他装作普通农民,与部下默契配合,精心布置了陷阱。赤本到达时,还未开口问话,便被包森的部下迅速制服。赤本惊慌失措,拼命呼救,包森见状果断出手,用斧子结束了赤本的生命。赤本的两个随从也未能逃脱,迅速被捉拿处决。赤本被俘的消息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,日军全力搜寻,却始终未能找到其下落。
为了查找赤本的踪迹,赤本的妻子川岛芳子甚至来到了河北,她四处求助,希望有道士能帮助预测赤本的去向。当地一位姓张的道士应允了她的请求,然而在接受了丰厚的酬劳后,张道士却消失得无影无踪。事后人们得知,原来这位张道士早已投奔八路军,协助包森的抗日事业。
包森的英勇事迹让日军更加忌惮,他成为了日军眼中难以消除的“钉子”。尽管日本军方多次发起围剿,包森总能以少胜多,化险为夷。一次,日军派出五千人的大军围攻包森,眼看包森即将被困,包森凭借机智与勇敢,带领仅有的二百名战士冲破重围,成功脱险。
包森不仅是勇猛的战士,他的军事智慧也令人叹服。他巧妙地利用日军的内部矛盾,曾让日军自己与自己作战,从中渔利。包森指挥的部队逐渐壮大,冀东的日军逐步被压缩,八路军的力量越来越强。日军最终悬赏包森的人头,但百姓们始终对包森深怀敬意,甘愿为其保守秘密,哪怕遭受敌人的残酷折磨。
包森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生命之上,无论战斗多么艰难,他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苦楚。每次战斗,他总是冲锋在前,与战士们一起并肩作战。无论是面对重伤,还是在生死边缘,他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。直到1942年春天,包森在遵化县与日军激战时,不幸中弹,英勇牺牲,年仅31岁。包森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不朽的抗日英雄赞歌。
尽管包森已离世,但他的英雄精神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。我们要铭记他的爱国情怀,学习他为民族、为人民的坚定信念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